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長方形綠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仿宋長方蟬形硯》(館藏編號112-00240)。硯作長方形,色棕黃,無石文,疑為澄泥硯。全硯方正厚重,質地細膩,線條含蓄俐落流暢,端莊大氣。硯面作一蟬形,蟬首作池,蟬身為堂,硯堂腹圓微凹光滑,硯面周圍內縮起稜作一矩形細邊框,硯底光素無紋,四周圍起一圈寬邊淺稜,成光滑規整的長方形槽。 唐以降方正規矩之硯式一直經久不衰,明清兩代,製硯工藝達到了頂鋒,硯式無定型,各具匠心,雕刻的紋飾和題材內容也更加廣泛,草木花果,鳥獸蟲魚,日月風雲,吉祥仿古等造型,均可見其寓形寓意。蟬形硯始見於唐代,盛於明代,常用於裝飾文人用具,而硯堂、硯池也因硯石質地、硯形、紋理,創造出維妙維肖的生物形態題材。蟬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見於新石器時代的古拙玉蟬;商周青銅器鑄飲器口外沿常雕有蟬紋;而漢代侍從官員之冠,常以貂尾、蟬紋為飾,後以「蟬冠」作顯貴之稱。古人每於夏、秋季節,吟詠《鳴蟬詩》者不可勝數,足見蟬形之美影響文人甚鉅。 澄泥硯是不同於其他石材的名硯之一,以河泥為原料燒製而成,河南、山西、山東、河北等地都有出產,又以山西絳州為主要代表。其製作過程繁複,需經選泥、澄清、陰乾、雕刻、打磨、燒製等十餘道主要工序,質地細膩堅硬,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不損傷筆毫的特點。興盛於唐朝,至宋逐漸式微,甚至一度失傳,直至清代才又稍事生產,備受歷代文人推崇。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50年以後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