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稜石渠端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八邊石渠端硯》(館藏編號112-00239)。石色略深帶赤的紫端硯,邊作八邊形,中間圓臺處為硯堂,周圍內環四下成渠,是為墨池,又稱為「八角辟雍硯」。硯首三壁各鐫一字「翰、墨、情」,其他五面側壁依順時針陰刻行書:「湖州放筆奪造化,此事世(?)人那得知。清心堂、江元。」硯背平整,中陰刻楷書:「道光十年,汪子風」,陰刻方框作印邊,內陰刻篆書「汪」字,與側立面題字之字體與行氣明顯不同。硯堂、墨池、硯底多處刮痕,似有使用過的痕跡,硯側牆底部多處磕碰裂痕,側立面有一處明顯的後期修補痕跡。硯形如八卦、硯堂似無極,頗有易經中無極生八卦之意,蘊含古代道家哲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之器有規有矩,士之器則是文房用具。高濂,《遵生八牋‧燕閒清賞牋》曾道:「研(硯)為文房最要之具」。東漢劉熙(生卒不詳)《釋名》云:「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南唐宋初蘇易簡(957-995)所編著之《文房四譜》是今日所見最早將玩硯心得與硯式集結而成的書籍,其中提到魏晉學者繁欽在《硯贊》中云:「圓如盤而中隆起,水環之者,謂之辟雍硯。」 隋唐常見辟雍硯,由多足圓硯演化而來。「辟雍」是古代天子講學的地方,《禮制·王制》中記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類宮」。東漢蔡邕的《明堂丹令論》中則稱:「取其四面環水,園如壁。後世遂名壁雍」,因此,模仿這種建築形式的硯臺則稱為「辟雍硯」。從一方硯臺,可以看到文人志士在藝術、文學、哲學及人生態度等精神面貌。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世紀或更早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