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鯧魚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鯧魚》(館藏編號112-00198)是張萬傳於1980年創作的作品,畫面右下角有作者的簽款「CHANG. 万伝. 1980.」。係由張萬傳的媳婦黃秋菊女士捐贈予本館典藏。作品使用媒材為粉臘筆及水彩。畫中的兩條鯧魚以一上一下、不交疊的狀態靜置在一白色圓盤中,畫家並採用正面向俯視約60度的仰角,呈現整條魚的魚形特徵,包含厚而鈍的魚吻、凸起的背鰭、亮白的魚肚、剪刀狀的魚尾等等;左下角的黃色果物作為前景,以側面的視點呈現果物橢圓形的外觀,呼應了圓盤中水平面橫躺的鯧魚。圓盤兩邊的角落分別以紅橘色調的圓形果物及藍色調錐形物體作為對比,平衡整體畫面。畫家以多重視點的構圖方法以及黃、藍色調之對比色,突顯鯧魚之主題,使畫面更加活潑、具有層次。 張萬傳(1909-2003)的靜物畫善於運用構圖技巧,透過靜物群的排列來引導和凝聚觀眾的視線焦點,根據創作的不同動機展現畫面上的和諧或衝突感。魚畫系列是張萬傳靜物畫的代表作品,其作品中有時展現寧靜的氛圍,有時則充滿動感。張萬傳畫魚的原因有許多,除了他本身喜愛吃魚外,也為了紀念他在金山捕魚的生活。1947年(民國36年)發生228事件,當時任教於建國中學的張萬傳目睹校長被捕後,接受好友曹秋圃(1895-1993)的建議,選擇避居金山一帶。這段充滿恐懼的日子也讓他度過一年多日日吃魚的生活。此外,張萬傳的父親也喜愛吃魚,因此他對魚的喜愛和繪畫,不僅是對美食的熱愛,也是對父親的思念。總體來說,張萬傳透過魚畫這一主題和構圖技巧,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情和喜悅,對父親的思念,以及對過往經歷的傷痛。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8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