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四破魚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四破魚》(館藏編號112-00162)是張萬傳的速寫作品,係由張萬傳的媳婦黃秋菊女士捐贈予本館典藏,右下角有作者簽款「CHANG. 万.」。畫家以炭筆運用短而快速的線條於素描紙上描繪5條四破魚。畫中的四破魚的身形細長,有些作直條形狀、有些呈圓弧形,有的呈水平姿態、有的下潛、有的則仰首上游,型態多樣。魚的佈排方式亦可見作者的巧思。左下角的兩隻四破魚向下游去,但尾部交錯形成X形;中間與上方的魚則向上游動,兩者之間夾著一隻魚肚向上翻湧的魚。作者通過魚的方向佈局,豐富整體的構圖安排,為作品增添了更多層次感,也讓整體氛圍更加生動。 本幅作品未有紀年,推測是1980至1990年代之間,屬於張萬傳大量創作魚類靜物畫時期的其中一件。 張萬傳(1909-2003)出生於淡水,後移居臺北市太平町附近(今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他因為大稻埕蓬萊閣對面的「洋畫研究所」招生而踏入美術界,結識了畢生好友洪瑞麟(1912-1996)和陳德旺(1910-1984)。1930年,張萬傳與兩位好友在洋畫研究所老師陳植棋(1906-1931)的啟發和幫助下,共赴日本學習繪畫。1931年,張萬傳考進了帝國美術學校。然而,他和陳德旺發現學校課程不如預期,並受到當時日本畫壇新興風潮影響,決定退學。此後,張萬傳持續在川端畫學校習畫。1937年,張萬傳、洪瑞麟和陳德旺與陳春德(1915-1947)及許聲基(呂基正,1914-1990)共同發起了「MOUVE(ムーヴ)洋畫集團」(後來於1941年改名為造型美術協會);1954年,張萬傳與洪瑞麟、陳德旺、張義雄(1914-2016)、廖德政(1920-2015)、金潤作(1922-1983)組織「紀元畫會」,兩者皆以尊重藝術家自由創作精神為理念,強調藝術創作的自由與多樣性,為臺灣現代藝術發展作出貢獻。張萬傳的藝術受巴黎派畫家的影響,其作品充滿獨特的風格,無論是色彩運用還是筆觸表達,都展現出他對創作的熱情和對生活的觀察,也讓他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8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