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四破魚、紅目鰱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四破魚、紅目鰱》(館藏編號112-00159)是張萬傳的油畫作品,係由張萬傳的媳婦黃秋菊女士捐贈予本館典藏。作品描繪了一條橫置於桌面上的紅目鰱和圓盤中的三條四破魚。畫面以紅目鰱為主軸,紅目鰱呈水平狀態,靜靜地擺放在畫面正中間。畫家以短而密的筆觸細緻地描繪了紅目鰱背上的斑紋,使其細節生動而清晰。畫面上方邊緣的圓盤中另擺放了三條四破魚,四破魚以長而流暢的筆觸描繪,對比了紅目鰱的描繪手法,其呈斜角狀的排列方式亦與紅目鰱相對應。這樣的布局與圓盤旁的黃色果物形成了視覺上的平衡,調和了整體畫面的構圖。 本幅作品未有紀年,但由作者熟練地以流暢的線條捕捉魚形輪廓來看,推測本件作品是張萬傳在1980至1990年代之間的創作,此時正值其以漁獲海鮮為主題創作的高峰期。 張萬傳(1909-2003)的靜物畫善於運用構圖技巧,透過靜物群的排列來引導和凝聚觀眾的視線焦點,根據創作的不同動機展現畫面上的和諧或衝突感。魚畫系列則是張萬傳靜物畫的代表作品,其作品中有時展現寧靜的氛圍,有時則充滿動感。張萬傳畫魚的原因有許多,除了他本身喜愛吃魚外,也為了紀念他在金山捕魚的生活。1947年(民國36年)發生228事件,當時任教於建國中學的張萬傳目睹校長被捕後,接受好友曹秋圃(1895-1993)的建議,選擇避居金山一帶。這段充滿恐懼的日子也讓他度過一年多日日吃魚的生活。此外,張萬傳的父親也喜愛吃魚,因此他對魚的喜愛和繪畫,不僅是對美食的熱愛,也是對父親的思念。總體來說,張萬傳透過魚畫這一主題和構圖技巧,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情和喜悅,對父親的思念,以及對過往經歷的傷痛。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8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