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帕頭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帕頭》(館藏編號112-00155)是張萬傳的速寫作品,作品繪於臺北市的「圓」日本料理餐廳,係由張萬傳的媳婦黃秋菊女士捐贈予本館典藏。本件作品創作於一張攤開的筷套內層空白紙面,紙面以藍色原子筆繪寫一隻帕頭(白姑魚),魚頭與魚嘴鈍且厚,魚眼大而圓,魚腹與魚背呈圓弧形,魚的尾部纖細,而後尾鰭散開,呈扇形,整體呈現魚種身形的特色。在用筆與用色方面,作者將重複交錯的線條疊加在魚頭、魚背至魚尾,其上再以幾筆簡單的黑色線條,搭配醬油製成的淺褐色顏料,加強點綴魚嘴、眼窩、魚鰓、魚背、尾鰭等處,表現帕頭魚背顏色較深、魚腹亮白的對比。表面印有店家商標之5瓣花形紋,以及「日本料理」、「圓まどが」、「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7巷35號」、「電話:五七一三四一七.五三一六三〇一」,顯示此作是張萬傳在日本料理店的即興創作。 張萬傳作畫時常信手捻來,也常在餐廳中使用唾手可得的媒材來進行創作,尤以醬油作為顏料繪出魚的顏色,是為人稱道的特色,更使作品顯得別具一格。這種以醬油為顏料的情況出現在張萬傳1980年代以後的速寫作品中,並在1990年代後更常見。本件作品未有紀年,但由張萬傳上述魚畫速寫創作的習慣,以及日式料理餐廳的臺北電話為7碼來推測,本件作品創作時間約在1980年代至1997年之間(1998年1月1日起,臺北電話改為8碼撥接)。 張萬傳(1909-2003),出生於淡水,後遷居大稻埕太平町。1930年代,他前往日本學習繪畫,受當時巴黎派畫家風格的影響,逐漸從學院派訓練中跳脫出來,最終決定從帝國美術學校退學。這段經歷促使他日後的創作風格傾向於野獸派的奔放自由,展現出超脫世俗的前衛精神。1937年,他與好友洪瑞麟(1912-1996)、陳德旺(1910-1984)等人共同發起『MOUVE(ムーヴ)洋畫集團』(1941年改名為造型美術協會),又於1954年組織「紀元美術會」,皆強調藝術創作的自由與多樣性,如此理念在張萬傳的創作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80-199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