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無用之用

跟無用之用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無用之用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無用之用》(館藏編號112-00111)彩墨作品,是藝術家林玉山於1975年所創作的作品。作品右上題字為「未蒙匠石春青眼,留得清陰護綠苔。寫莊子平話匠石不顧一章所云,無用之用故事之意,時乙卯小春桃城玉山」,下方兩枚印章分別為白文「玉山」、朱文「桃城散人」。左下角另有一印章為朱文「法無定相」。畫面中的老樹以粗重的筆觸描繪出樹幹的厚重感,尤其是樹皮的紋理和枝幹的扭曲形態,表現出老樹久經歲月的痕跡。樹冠部分則以濃淡不同的墨色表現出葉片的密集程度,給人以茂盛而沉穩的感覺。背景的描繪相對簡潔,以淡墨渲染出遠山和草地,讓畫面的重心更加突出在古樹上,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作品典出《莊子‧人間世》。莊子描述一棵巨大老樹,因為枝幹彎曲而多櫛瘤,無法當作建材或家具,被認為無用而無人砍伐,反而讓樹木自由生長成參天大樹,為人提供遮蔭。作者在《無用之用》畫面中,著力經營樹幹久經歲月的粗糙質感,並加上多個樹瘤,來強調樹幹形體不好、木材不佳,以貼近《莊子‧人間世》無用老樹的形象。 林玉山(1907-2004)為臺灣水墨畫的代表性畫家之一。他早年便展現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1926年進入日本川端畫學校學習,並在這裡接觸到日本的傳統繪畫技法和西洋繪畫觀念,對其後來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林玉山擅長描繪花卉、鳥獸、山水等題材,尤其以花鳥畫最為著名。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水墨畫技法與日本的繪畫風格,並結合現代繪畫的寫生觀念,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畫風。他的作品以花鳥畫最為著名,特別擅長運用墨色的濃淡變化來表現物象的立體感和質感。林玉山的畫作多具詩意和哲理性,他常以簡潔流暢的筆觸勾勒自然景物,表現出自然的生機與靈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其他: 1975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