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牽手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牽手》(館藏編號112-00087)為周瑛的木刻版畫作品,很可能完成於周瑛剛來台不久的1948年之後。《牽手》的畫題可能有誤,因畫面主題為一個穿著裙子的小女孩為爸爸送飯包的情景,畫中並未出現「牽手」之舉。畫面上,只露出下半身的父親腳踩木屐、捲起褲管,身上罩著一件外套,右腿還垂掛著一條毛巾。像爸爸一樣,小女孩也只露出拿著飯包的右手、裙襬一角及右腳鞋頭。周瑛使用多種方向長短線的交錯及陰暗面的對比,仔細刻劃父親的雙腳,使他的雙腳看來非常粗壯、充滿力量。對比於小女孩纖細、刻劃較少的手臂,突顯出爸爸作為家中支柱的身分。周瑛採不完整露出兩位主角的構圖方式頗為特別,也由於沒見到主人翁的臉,讓觀者更容易聚焦於畫面細節與情感。主角後方的背景也頗為可觀。爸爸和女孩腳後方有三隻鵝,鵝群黑白色彩相互襯托,拉長脖子尋找食物的樣態也蠻傳神。左上角的農舍在畫幅不大的畫面上似乎不太起眼,但農舍雖較為遠小,周瑛卻在屋內、屋外各畫著一個人,讓這個細節更為豐富。畫面右上角的三棵椰子樹則具有南方的象徵意味,透露出此作所描寫的場景應為臺灣南方。1948年來到臺灣的周瑛在這段期間似乎頗常使用「椰子樹」作為畫面點景,對他來說「椰子樹」與「臺灣」都是新的景觀,象徵著他的新生活。 周瑛(1922-2011),出生於福建長汀。1942年畢業於省立永安師範學校(原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藝術科,1948年來臺,任教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至1988年退休。周瑛早期木刻版畫受「福建地區木刻運動領袖」宋秉恆(1912-1991)的影響甚鉅,即周瑛所學習的是魯迅提倡之社會寫實木刻版畫風格。周瑛多次參與國內外展覽並獲大獎,如他曾榮獲「國際版畫(雙年)展」文建會主委獎。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40-196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