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平旦(乙)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破曉 No.2》(館藏編號111-00313)是陳庭詩先生的甘蔗版版畫創作,為四聯屏形式,採用凸版技法,右下方有一枚鈐印「長樂陳氏」。甘蔗板由蔗渣製成,質地輕軟,畫家以撕、折、鑿刻等方式,並以鎮紙玻璃慢慢拓印,製造出宛如金石篆刻般的效果。本作畫面由四大塊形狀彼此嵌合的有機形體組成:最右方為體積最小的四方形,於畫面起點的右上方邊角處,有些許白色擦痕,並有兩處裂紋,彷彿剛剛進入黑夜;右方數來第二個塊面,體積最大,形狀也最不規則,缺口處的裂紋猶如穿過黑夜的一道亮光,由右下往左前方發展;在其左側的斧狀塊面,上窄下寬的形狀,有著承先啟後的穩重感,其上的裂紋也由右向左蜿蜒,引導觀者的視線,行過重重黑暗,通往最左方半圓形的太陽,迎向破曉之時。 陳庭詩(1916-2002),出身於福建書香世家,8歲失聰,1937年就讀上海美專,早年曾以「耳氏」為筆名進行寫實木刻版畫創作。1948年來臺,與秦松、李錫奇、楊英風、江漢東、施驊共組「現代版畫會」,隨後又加入「五月畫會」,多次獲選參加巴西聖堡羅國際雙年展,1970年以《蟄》獲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首獎。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創作重心逐漸轉移至以廢鐵、漂流木等複合媒材組合的焊鐵雕塑,1988年獲邀參加西班牙「鑄造一個空間」巡迴展,以《約翰走路》、《鳳凰》與畢卡索等40位各國重要金屬雕塑家共同展出。不論是平面的版畫,或者立體的雕塑,陳庭詩成功地將東方傳統的抽象精神,與西方前衛的造形藝術相結合,來表達屬於自身的現代性經驗。他表示:「我的畫是屬於我自己的,我沒有東方與西方的選擇和苦惱。」是戰後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7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