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錄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行書橫披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錄陶淵明「桃花源詩並序」行書橫披》(館藏編號111-00193)為一行書橫批,釋文:「晉太原(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清)風,高舉尋吾契」。大意為陶淵明藉漁翁探訪桃花源的故事,表達對自給自足、和平安穩生活的嚮往。卷尾提款:「辛未新秋讀陶詩于加州南灣,椿木寓居乃錄桃花源記與詩,吾亦將尋吾契也龍眠汪中」。下鈐三枚,卷首章朱文一枚「穆如清風」,題款處先是朱文「汪中印信」,再來是朱文「雨壇鄉人」。本橫批由小字行書寫成,作品橫向相當長,行氣在書寫的過程中,由幾乎90度垂直,轉為由左上往5點鐘方向,稍為傾斜,行氣的改變破壞相等的行距,卻在幾行之後,又再次過度到垂直的行氣。字距在卷首是等距,文字隨著單一字體的長短變化,和兩側的字體交錯出現,構成既有秩序又有變化的視覺效果。雖然字體規整,但章法的變化使作品更生動。 汪中 (1926-2010),字履安,號雨盦,中國安徽省桐城人,於23歲來臺之後,拜入「寒玉堂」溥心畬(1896-1963)門下習詩書。長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退休後,又受邀至東海大學執掌教鞭。汪中在古典詩文創作與研究上有很深的成就,亦愛好書法,臨習範圍極廣,涵蓋米芾(1051-1107)、張旭(685-759)、懷素(737-799)等。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9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