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節錄米芾「入境寄集賢林舍人」行書斗方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節錄米芾「入境寄集賢林舍人」行書斗方》(館藏編號111-00183)。本件作品全文「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哦。」落款「雨盫」,鈐印引首白文「長樂」,姓名對章鈐印白文「汪中大利」、朱文「雙安廬」,為汪中行書斗方作品,由汪選捐贈,內容乃節錄自米芾七言律詩《入境寄集賢林舍人》之頷聯、頸聯,此詩全文見於米芾傳世墨寶《蜀素帖》之中,今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汪中行書自二王出,又多學米芾,而米芾的字受王獻之影響最深,得其俊逸疏爽之氣,下筆的輕重、急徐、承應及轉折,不拘於一法,收放、舒卷自如,此作即為汪中習書歷程與遊藝生涯之印證,相較於米芾筆下之飛揚恣肆,豪端之中、側、偏鋒並發,筆勢之俯仰向背、絞轉舒暢,汪中此作更有柔韌之體勢,清勁之文氣,許是文句流露的暢懷意境,使作者吟哦不已,且對原作書跡結構精熟,而能不假思索、不受居束地落墨下筆,正如米芾文句的秋涼暑熱可供詩人吟詠,晴日帶來了美麗的溪山使人沉醉,縱意所如,逍遙自在。 汪中(1926—2010),字履安,號雨盦,或自署雨公、愚公。生於安徽安慶,祖籍安徽桐城(古稱龍眠),故亦自署「龍眠」、「雨壇鄉人」,於1949年,24歲渡海來臺,為臺灣著名書法家、古典詩人、學者,長年執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有《雨盦和陶詩·附儒城雜詩》、《汪中書法選》等研究專著、詩文集與書法專輯存世。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49-201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