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景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風景》(館藏編號111-00039),媒材為水彩、紙,右下角有畫家簽名「瑛50.11」,可知創作於1961年11月。對照本件與館藏《風景》(典藏編號111-00037)的景物布排,推測兩件由同一角度描繪同一地點,然本件取景範圍更加限縮且聚焦於遠方山峰,也可能是根據前作修改而成。畫面中,成排的群樹坐落山與山之間,前、中、遠景三等分割畫面,呈現平衡穩定的構圖。畫家似乎對這處鍾愛的風景進行多次創作,並在最滿意的一張留下簽名。周瑛於此處改變早期的用色習慣,以大量紫色詮釋氤氳的山巒與天色,並巧妙運用草綠、紫紅對比描繪山體的最亮處,洗鍊的畫面隱約透露一絲沈鬱。值得注意的是,畫家以快筆隨地勢起伏擦出或垂直或傾斜的紋路,賦予山脈特殊的肌理與水氣朦朧的晃動感。這種近乎色塊般的造型和筆觸,多見於周瑛1960年前後的水彩作品中,是畫家由具象轉至抽象藝術的過渡階段,呈現風格變遷的特徵。本件係由家屬周健先生捐贈予本館典藏。 周瑛(1922-2011),號亞南,原名周林長,出生於福建長汀,就讀福建省立師範學校、福建師專藝術科,師從唐守謙(1905-1998)、謝投八(1902-1995)、吳啟瑤(1899-1979)等人。1948年赴臺定居,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身)教授美術長達四十年,桃李無數。周瑛以版畫聞名,是臺灣第一代重要版畫家,亦為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創始人之一,作品曾於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中日現代美術交換展等多項國際展中展出。藝術家早期創作寫實的木刻版畫,1960年代轉而研究現代藝術,作品進入抽象階段,於1980年代發表風格獨具的拓印版畫「石之頌」系列,1990年代再發展出以現成物製成的「木之讚」系列。其作品融合豐富的媒材技法與東方造型元素,顯露畫家永不停歇的藝術學習與實驗的精神。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61.1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