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春滿人間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春滿人間》(館藏編號110-00153)單色木刻版畫,為藝術家周瑛於1949年創作的作品。作品左下方以鉛筆標記畫題「春滿人間」、版次「30之7」,右下方為創作時間與作者簽名。畫面呈現傳統農村景象,前景右側為木板屋旁閑坐的婦女、老人、孩童,左側為揹書包的學童,躺在地上酣睡的豬隻;中景為在水田中勞作的男女、建設屋牆的工人;遠景處阡陌交織,一列長長的娶親隊伍行走其間,正在吹打的樂手,以及位於正中央的喜轎,吸引了周遭人們的目光。藝術家以陰刻與陽刻交錯的技法,巧妙地鋪陳畫面中的空間感,讓觀者的視點隨著畫面中的人物逐漸拉遠,有如畫卷般漸次展開,整體傳達出寧靜和樂的氛圍。 畫面中運用了水田、水牛等南方農村的傳統意象,並加入了臺灣常見的植物,例如:前景樹幹有著不規則的縱裂紋和羽狀葉形,應為臺灣常見的苦楝樹;遠景的水田邊上亦可見到幾棵椰子樹。然而這些元素的運用,又未必符合當時的農村狀況。舉例而言,大王椰子樹在日治時期被引進臺灣,其實是用來做為美化都市景觀的行道樹。就如同畫中部份人物身穿西式服飾,遠景道路上行駛的卡車,1940年代的臺灣歷經日治時期,已有相當程度的現代化,婚嫁方式亦受到影響。藝術家於農村畫面中刻意安排了花轎娶親的傳統場景,或許取其親愛和合、繁榮新生的寓意,也符合題旨中的「春滿」意涵。 周瑛(1922-2011),福建長汀人,福建師專藝術科畢業。1948年來臺後任教於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直至退休。早年擅長黑白寫實木刻版畫,受戰後臺灣現代藝術運動影響,1960年代開始嘗試抽象創作,以謄印技法表現木石紋理,發展出帶有東方禪意的現代風格版畫。曾參加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巴黎中華民國現代藝術展等多項國際展,1970年創立中國民國版畫學會。代表作品為《石之頌》系列,晚年更挑戰出木紋拼貼的裝置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曾於2013年為其舉辦「周瑛畫旅:山外山」並出版圖錄。周瑛家屬於2022至2023年先後捐贈國立歷史博物館作品與相關創作用具共計162件,期望得以永續保存與運用研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4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