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秋即景暨樹影婆娑輯冊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中秋即景暨樹影婆娑輯冊》(館藏編號110-00108)彩墨作品,是藝術家黃光男於2020年所創作的作品。《中秋即景暨樹影婆娑輯冊》可分為《樹影婆娑》與《中秋即景》兩冊,每一冊皆有6幅內頁,一共有12頁作品。 《樹影婆娑》輯冊封面題字為「樹影婆娑 黃光男筆記 庚子中秋」,並落有一印鑑白文「黃光男」。《樹影婆娑》以山林景色為題材,運用了細膩的筆墨技巧和多層次的顏色表現,營造出深邃的自然景觀。內頁的六幅作品,均以參天大樹作為畫面主體,搭配不同的情境:山林隱居、大樹搖舟、蒼林山影、叢林高嶽、石坳碧樹、樹下蝸牛,每一頁均有作者所題字句。大樹的樹幹和枝葉以濃墨描繪,表現出老樹的厚重與粗糙質感。周遭場景例如樹木後方的房屋、點景人物、遠方的山嶽、河面輕盪的小舟、慢慢爬行過樹下的蝸牛等,則多以相對輕淡筆觸處理;山體與石頭的描寫,著重以墨色層次及乾濕筆變化,來表現其形體與質感;樹葉則是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些以淺綠色塊輔以線條勾勒樹葉外框,有些則是以濃淡不同的綠色墨點堆積成濃密的樹葉。部分前景還點綴了紅色的花卉,增添活力與生氣。整體而言,六幅畫面表達了自然恬淡的山居生活。 《中秋即景》輯冊封面題字為「中秋即景 庚子仲秋 黃光男署」,並落有一印鑑朱文「黃光男」。6幅內頁皆為靜物,分別是哈密瓜、柚子、月餅、芋頭、柿子、月餅與茶具等。每件作品皆有作者落款,或敘述如何獲得這些農產,或紀錄當下的心境。以平凡又熟悉的日常物件為題材,格外能表現出作者對於物象觀察的細緻,例如內頁第一頁作品「哈密瓜」,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表現瓜皮的質感與顆粒感;而其他如柚子、柿子、芋頭等瓜果形態、半揭開的月餅盒、有些磨損的茶壺等,也都捕捉得自然且真實,並透過淡雅的顏色、輕微的色彩變化和線條細節,以清新而平實的方式來傳遞洋溢於生活中的情感。 黃光男(1944- )於1985年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1993年取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黃光男先後任職於多校美術教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為臺灣重要水墨畫家、學者及藝術教育者。黃光男分別受到傅狷夫、金勤伯、陳丹誠、胡克敏、王秀雄、鄭善禧、黃君璧及林玉山的指導,作品融合各家風格,畫作中常融合中國水墨傳統題材及西方繪畫技巧與形式,並勇於實驗、開拓現代水墨風格。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202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