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妻子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妻子》(館藏編號110-00036),為蒲添生1941年於日本習藝期間,為才新婚兩年的妻子所塑造之胸像。胸像的石膏原型作品在塑造完成後,翻模鑄造製成今日所見之青銅媒材塑像,底部中空,可見胸像內部。胸像尺寸與一般雕塑作品相較起來更形小巧精緻。塑像中的女性梳著低髮髻,髮型微卷,瀏海卷起上梳,凸顯高而突出的額頭,髮鬢勾繞至耳後,顯現耳朵之輪廓與部分髮絲產生的弧線紋理。女性的眼神平視,左眼眉頭挑起,唇型豐滿微啟,表情恬靜,整體展現女性娟秀的氣質。作者蒲添生以切面、塊狀的手法,而非以細細修飾的方式來塑造此胸像,塑出妻子真實的面貌和神韻,包含圓潤的臉頰、略微膨起的顴骨、細長的眉眼以及玲瓏的口鼻,透過自身技藝,以內斂含蓄的方式表達了其對妻子的愛意和憐惜。胸像背後題字「昭和16年四月一日添生作」,記錄了本件胸像製作的時間。 蒲添生(1912-1996),生於嘉義市,是臺灣近代雕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1年赴日本求學,先於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習素描,隔年進入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1934年後師從著名雕塑家朝倉文夫。1941年返臺後,與陳夏雨(1917-2000)共同推動雕塑藝術的發展,成立臺陽美術協會雕塑部。蒲添生也積極參與臺灣藝術教育與展覽事務,除了長期擔任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評審委員之外,1949年,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託,他辦理暑期雕塑講習會,投注雕塑藝術的教育長達13年,培養無數後進,對臺灣雕塑界具有深遠影響。蒲添生的作品屢獲國內外肯定,如1940年《海民》入選「日本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美術展覽會」;1983年《詩人》(魯迅像)及《亭亭玉立》分別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與巴黎冬季沙龍;1984年《懷念》入選法國獨立沙龍百週年展等。 蒲添生的妻子陳紫薇(1919-1998)是知名畫家陳澄波(1895-1947)的長女,而兩人的結緣亦源自於陳澄波。陳澄波很早就認識蒲添生,他在嘉義玉川公學校任教期間就曾教過蒲添生。1934年,蒲添生和參加帝展活動的陳澄波再次見面,當時蒲添生正在日本帝國美術學校留學,並於同年從繪畫科轉到雕塑科,進入朝倉文夫的工作室從頭學習雕塑。1939年,蒲添生為陳紫薇的書法老師——蘇友讓先生塑像。塑像完成後,蘇友讓邀請陳澄波為塑像評價,而陳澄波對此像讚賞有加。在幾番認識蒲添生後,陳澄波委請蘇友讓居中說媒,遂促成藝壇上的佳話。本件作品創作於蒲添生夫婦的長女秀齡甫出生之時,愛女的誕生為在日本生活的新婚夫婦帶來許多慰藉。蒲添生此時以塑像的形式,為妻子紀錄下初為人母的心境轉變與神態。值得一提的是,蒲添生一生常為家族成員塑像,而本件胸像為家族成員塑像中,目前存世可見年代最早的一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4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