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紫色盤扣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紫色盤扣》(館藏編號:109-00116),本組盤扣應非為一對,皆是扣結。通常成對盤扣各別製有扣結與扣襻,扣結即是以扣條編結成圓球狀,扣襻則為一個小圈套,亦稱「紐襟兒」,將帶扣結與帶扣襻之盤扣分別對稱釘縫於左右衣襟交疊處,穿著時便可扣合連結衣襟。本件扣身造型部份,以深紫色似緞料類材質製成扣條,再凹折縫固扣條做出類似花葉曲線造型,兩枚盤扣造形皆一致。本件藏品原所有者為翁蟾慶(1926-2019)女士,乃其子女崔露裔先生、崔伊蘭女士於母親逝世後,以母親之名義捐贈本館。 傳統中式扣藝依照製作方式,大致上可分成直布扣、盤扣與花扣,本組藏品從製作方式細分之下,應屬於「花扣」範疇。製作時一樣都是先裁布製作扣條,但為了後續造型,除了預留打扣結或做扣襻的區段會放置棉線芯之外,會先在扣條內置入軟金屬絲,方便凹折塑形。本組藏品因扣身造型部份僅以扣條凹折出輪廓,其中留空,故又稱空心花扣,若留空處以各色絲緞裹棉花嵌入裝飾,則為實心花扣。 中式布製扣藝據傳在清代已成為主要固定衣襟的方式,至清末民初漸偏往裝飾性衍生。以花扣為例,至今已發展出眾多多變造型,簡單繁複大小尺寸應有盡有,造型可搭配呼應衣料上花紋或刺繡紋飾、依照穿著場合選取具意寓圖案,或直接選用屬意款式;選色上可與衣料滾邊配色一致或同色系,或選對比撞色凸顯視覺效果,單色、雙色、空心或實心,交互搭配選用,從簡約近人到華麗醒目,日常裝飾到正式場合,適用於各種不同場域空間。但因為花扣扣條內填軟金屬絲使之易塑形,故也容易因外力擠壓變形,特別是衣物洗滌前需要先拆下花扣,以免在清洗過程中變形毀損,因之保存不易,故當代漸漸少於日常生活中使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20世紀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