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玻璃蓋罐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玻璃蓋罐》(館藏編號109-00106),此件為痱子粉罐,包含玻璃罐身與銅製外蓋兩部分,全器直徑約9公分,高約10.5公分,本件藏品原所有者為翁蟾慶女士,乃其子女崔露裔先生、崔伊蘭女士於母親逝世後,以母親之名義捐贈本館。罐身由透明玻璃製成,因內壁殘留些許痱子粉,外觀看起來有白色塊狀痕跡,底部尤其明顯。玻璃罐身大致呈心形,整體呈直頸、聳肩後往下收底,故全器最大寬度是在肩部;玻璃罐外壁尚有星芒幾何花紋,呈帶狀分布貫串於瓶身上半部;罐底呈圓形的中央,則有十六芒星裝飾圖案;關於玻璃器的工序流程,是以模具吹塑玻璃的方式成形,即以吹管從坩堝中挖取適量的玻璃膏後,套入預先製好的鋼製器制模具中,再從吹管用力吹氣之後膨脹成形,打開模具之後即可見玻璃器雛型與紋飾,因這些幾何花紋飾均已預先刻製在模具中,接下來再經架橋、切割與研磨修整完成。 罐口上方為黃銅製金屬蓋,蓋頂鑿小孔洞,便於使用時灑粉,側邊有螺旋紋路,與外蓋相接時能產生摩擦力增加密合度。外蓋由銅金屬一體成型製成,呈扁圓形,直徑稍大於罐口,蓋頂飾以兩層同心圓中央微凸造型,壓印放射狀及同心圓細紋,蓋沿突出一圈,邊緣垂直向下套住玻璃罐身之金屬上蓋與其密合;蓋頂中央呈有光澤的紅銅色,蓋沿及內側呈顏色較深的紅褐色,且表面帶有些許深褐色氧化斑點。 臺灣的玻璃工藝約於1880年代末期由中國傳入,日治時期引進現代化玻璃產業,因質地輕巧、外型美觀,玻璃器皿逐漸取代陶瓷器皿,成為常見的民生器具,不僅被當作日常的飲食容器,用來儲藏糖果餅乾、酒水飲料、調料醬料等,更被廣泛應用作為盛裝美容保養品或醫藥用品的容器。本件痱子粉罐有別於一般常見由紙製或鐵金屬製成的罐子,雕花玻璃罐外型更加美觀,其裝飾紋樣與藏品109-00107相同,可成組使用,亦彰顯使用者的生活品味。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20世紀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