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菊花雙鳥紋漆皮樟木箱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菊花雙鳥紋漆皮樟木箱》(館藏編號109-00042),整件藏品為朱底金漆之木胎皮箱,即木工覆皮之儲物木器,漆皮之髹漆表現上則是以朱漆為底色,再以金漆彩繪方式描繪紋飾。另從木器之配飾來看,箱體的正面裝置兩個銅製的鎖扣,左右側面則各有金屬圓形的拉把。關於描金彩繪的紋飾表現,位於正面的題材為菊花鳥禽紋,寓意有「舉家歡樂」之意;位於上方箱蓋的側面繪有纏枝蓮花紋,至於下方箱體的側面則是簡化菊紋。箱體內部為素面木板為底,附有白底紅碎花襯布與紅漆支撐竿。盒蓋上印有製造商號的印記,內容題為「萬福金 本舖開張福省楊橋巷,坐北朝南第四○,自造臺箱、杭箱、枕箱、拜盒,貨真價實,有假包換」,末端有篆書「生財」二字方印。 清代臺灣盛產皮革,臺南與鹿港更以皮箱製造聞名,《臺灣通史》寫道臺灣的皮箱「製之極牢,髹漆亦固,積水不濡」,暢銷中國各地稱之為「臺箱」。道光年間,福州人李發叢慕名來臺,拜師學習臺灣的皮箱製作工藝,學成后返回福建,於福州楊橋巷創立「萬福來」,製造皮箱,成為福州製箱之始,其傳徒眾多,徒子徒孫大多也在楊橋巷一帶經營製箱,久而久之楊橋巷成為福建的皮箱製造中心。1890年(光緒16年),清政府派人至福州徵選脫胎漆器及皮箱巧匠入宮任職,李發叢的徒弟陳雲蒼、趙合澄得選入京。此事使得「萬福來」及福州皮箱更負盛名,被稱之為「建箱」。楊橋巷一帶製箱業更為興旺,甚至有「十萬家皮箱店」之說。1929年(民國18年)福州楊橋路共有製箱商店23家,二次世界大戰後福州鼓樓區仍有製箱店13家,1963年,「萬福來」併入福州皮革廠。楊橋巷當地皮箱以髹漆全牛皮箱最為著名,製箱商號因「萬福來」盛名與師承多以「萬」字為商號名,本件藏品的的「萬福金」當為楊橋巷製箱商號之一。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20世紀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