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紫緞繡花短袖旗袍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紫緞繡花短袖旗袍》(館藏編號:109-00016),本件短袖旗袍以紫色素面無紋綢緞為料,非傳統平裁,偏立體剪裁法縫製而成,故前、後身破開成為兩片分開不相連之裁片,肩膀輪廓已有弧度,並打有下胸褶,開右襟雙衩,衣襟開口內側則另縫數枚暗釦做固定,兩側依穿著者身材剪出曲線輪廓,左側縫合至衩邊,右側脅下則縫上拉鏈,方便穿脫;衣領內開有一道破口,推測可能是方便更換領襯之用。衣袖部份另使用同色布料接出短袖,但非平接。本件旗袍從頸後環左肩至胸前開襟處,及前方近左下襬位置,皆以各色深淺紫色系繡線繡出連枝帶葉花卉圖案做裝飾。本件藏品原所有者為翁蟾慶(1926-2019)女士,乃其子女崔露裔先生、崔伊蘭女士於母親逝世後,以母親之名義捐贈本館。 民國旗袍影像於1926年便於良友雜誌現蹤,形制風格隨著社會流行風尚而有所演變。一開始以直身型傳統平面剪裁,至1930年代開始追求腰身曲線,衣衩於裙襬高低多有變化,且裝飾多樣,並開始嘗試接袖、打胸褶、腰褶等工法。至1940年代因二戰戰事加劇,躲避砲火且物資短缺,大多數的旗袍風格趨於簡單樸實,裙擺不會過長,方便行動。1950之後,製作上立體剪裁工法大規模普及於港臺地區。本件藏品已開始使用立體剪裁工法,且已使用暗釦與拉鏈,並用上下胸褶,故推測製作時間不早於1950年代,有可能再晚一些。 民國旗袍自1926年前後現蹤後即成為女性時尚服飾,戰前臺灣也見得到時尚女性穿著旗袍的身影,至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人口大增,旗袍成為臺灣女性服飾主流之一。臺灣地區自1950年代開始,旗袍製作工法逐漸改採用立體剪裁,並因追求歐美時尚美感而轉趨合身窄緊,也因如此導致活動不便而成為旗袍漸趨沒落的原因之一。1970年代後期,施素筠等人開始倡議旗袍科學化,使之機能化與成衣化,以符合社會需求。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20世紀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