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鷴補服女褂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鷴補服女褂》(館藏編號109-00013),製作年代約為1910年代。本件女褂的形制為圓領、寬袖、對襟,下擺兩側開衩,襟口配有1對黑色布扣。整體使用黑色絲質布面製作,布面上飾有精美的暗花團龍紋圖案。服飾的領緣、襟緣至下擺皆使用相同的黑底繡黃色花草紋樣絲緞鑲緄,下擺兩側的緄邊飾成如意圖案狀,並另外縫綴一層橘色絲緞緄邊。服飾前胸與後背各飾一面方形白鷴圖案的補子,白鷳展開雙翅,昂首看向右上方的紅日,祥雲之間並有寶瓶、雙錢、寶扇、葫蘆等吉祥圖案裝飾。由服裝的形式判斷,本件女褂推測是命婦穿著的補服所改,是重大場合所穿著的盛裝。本件藏品由王余招治女士捐贈給國立歷史博物館。 清代官服的特點是在外褂上縫綴「補子」,稱為「補服」或「補褂」,形制上通常比一般外褂長,長度過膝,下擺的四邊開有四衩,以便於行走。這種外褂形制多為圓領、對襟、長袖、平袖口,服裝的色彩以石青或黑色為主,呈現出莊重典雅的風格。 補子是裝飾在清代官員官服前胸和背後的方形刺繡裝飾,用以區分職官的階級差別。清代文官和武官的補子圖案各異,並隨時代變遷稍有變化。清代婦女若受封,可根據其配偶或自身的官品等級穿著縫有相應補子的補服。本件補服上所縫綴的白鷴紋補子,對應至清代官員的職位階級為五品文官的服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1910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