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雲肩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雲肩》(建議品名更改為:黑色緞地如意雲頭式雲間)(館藏編號101-00035)。此件黑色,緞地,12片米色蓮瓣環圈、4條飄帶(垂片),雙層式精繡如意雲頭式雲肩,主要以圈金、釘線手法,輔以各色織帶彩繡而成。每片蓮瓣下端及雲頭的如意緣邊,都綴有銅製蟠桃、佛手、珍禽、瑞獸等形狀叮噹。頸後以秋香色如意紋襻花、盤紐圍繫。刺繡圖案有荷花、牡丹、松竹、蟠桃、公雞、鶴鳥、鳳凰、蝙蝠、蝴蝶、雲、如意、盤長、龜鹿、蝦蟹等,皆富吉祥寓意。背面為赭色素色底布。此件原為魏清德舊藏,受贈自魏淑順,本館於2012年入藏,為清末民初之物。 雲肩又稱為雲帔、雲佩、披肩、披領,由一片或數件繡片縫合而成,圍繞於頸部、披於肩頭,加披於禮服或盛裝上。因繡片的形狀最多如意雲頭式(或稱四合如意型),故名雲肩。大多刺繡花鳥草蟲、禽魚器物或戲文故事等,寓含吉祥命題。雲肩起源,有溯自漢代壁畫,發展自隋朝,又有元代儀衛、舞女、貴族男女穿戴等說。明代時是婦女禮服上的裝飾,至清代普及社會階層,大致是婦女在歲時節令或婚嫁時穿戴。另外也有兒童的小雲肩,蟠桃式樣最多,或加公雞圖案並繡牡丹等,表示期望孩兒功名(公雞鳴叫)富貴、延年益壽;同時有防止口水沾到衣服的實用性,所以又稱口涎兜。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清末民初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