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黑色長皮襖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黑色長皮襖》(館藏編號91-00127),本件為清末民初之大襟長皮襖,圓領右襟,以5對扣袢繫結,其表布為黑色,內裡為動物的皮毛,為婦女冬天所穿之衣著。為清末民初作品。 本件係2001年受贈之《黑色長皮襖》,清代婦女服裝沿襲明代,流行上襖衫、下著裙之套式。襖為長不過膝有裡襯的上衣,由短襦演變而來,亦稱為襦襖,大襟、窄袖,大都以厚實的織物製成。襖多為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扣袢繫結。清初至清末,襖的形制有所變化,順治以後,襖的袖管較明代為窄,多為一尺寬左右,鑲繡僅在襟與袖口。冬天穿著的襖多以動物的皮毛為飾,用之禦寒。嘉慶年間,衣飾鑲邊越來越多,袖口也越來寬,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衣飾鑲邊越來越成為時尚。光緒、宣統年間,衣袖變得細窄而短,常露出內部衣服,衣袖有多道鑲邊,第一道較寬,第二、三道逐窄。衣領加高達二寸以上,或有高及颌下處。襖的材料多用錦、緞,亦有家織蠟染的花布。富貴家戶襖衣上常繡花鳥、蝙蝠、壽字等圖紋。在領襟、下襬開氣處,常飾以各色布鑲邊。一般而言,襖有單、夾、棉、皮等種類,皮襖即以動物皮毛為襯裡的襖衣。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清末民初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