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玉布形珮

國立歷史博物館《白玉布形珮》(館藏編號71-00395)。於西元1982年入藏。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布形佩為白玉質,通體呈偏紅黃色。器作布幣形,因圓首、圓肩、圓襠、圓足,可知是仿自圓足布。器面以隱地凸起技法,分在頸部及兩足雕刻獸面紋各一,大眼、翹鼻、捲鬃;頂端及兩足下端各刻一斜弦紋。上方琢一圓孔,可繫帶作佩飾器。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從商周時期的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鑄行於黃河中游農業發達的周、晉(韓、趙、魏)、紀、鄭、宋等地,燕、楚二國亦有鑄行。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布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鏟幣可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種類型。 圓足布,屬於平首布幣。特點是圓首、圓肩、圓襠、圓足,故稱之為「圓足布」或「圓首布」。「圓足布」是戰國後期在中國北方的晉地所鑄行的一種平首布幣。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