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松林峰畔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松林峰畔》(館藏編號93-00143),縱69公分,橫132公分。此件王友俊彩墨作品,作於2001年,2004年入藏。整幅畫作彷如全視點,松林峰景盡收眼簾:峭壁飛石,鬱鬱松樹,靄靄雲海,昂立高人。畫家充分掌握名山勝景的神形大要,表現豐厚植被與林相華滋溫潤的描繪,與山石雄渾氣勢的營造。隨著雲霧繚繞,濕氣滋潤山林,虛無縹緲間,山水在厚實的底蘊中彰顯溫潤的迷離氛圍與悠遠意境。畫面上方題款:「松林峰畔,鬱鬱松林,聚雲成海,供我長吟。辛巳秋,友俊寫于松山迓月樓南窗。」款後鈐印篆體陰刻「王友俊印」、篆體陽刻「俊長壽之」,畫面右下角鈐印篆體陽刻「迓月樓」。 王友俊(1944-2019),臺中大甲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國中、高中美術教師、輔大、政大、國北師院兼任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專長為山水畫、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作品風格立足於傳統,更超越了傳統創作者的語彙,真實地表現出水墨山水畫,加上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精神,曾前後登臨黃山13次,畫盡黃山各個角度的美景,更以此閱歷為創作主題,致力於奇松、怪石、煙雲的描寫,捕捉山的質感及量感之外,更追求表現環境的氣氛、溫度、溼度,嘗試將北宋的寫實主義帶進傳統山水畫中。以黃賓虹的「渾厚華滋」、鄭曼青的「厚重拙大」、並自擬「圓融溫潤」、「豪邁磅礡」為創作指針,認為繪畫「求新」固然重要,「求好」更是最終的使命。專職水墨畫的研究、創作、教學逾50年,桃李無數,一生為臺灣藝術界及教育界奉獻。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王友俊水墨畫作品17件,曾於1979、1985、2004年舉辦其個人畫展。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200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