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溪山間棹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溪山閒棹》(館藏編號75-04066)此件以山水點景人物為主題,紙本水墨,遠景主峰聳立,側邊為陡坡,前景為拳石。龍脈由遠及近連成C形,圍繞一片水域,水面有扁舟漁人垂釣。張大千題跋「此畫既成,門人以為宜略施淺絳,內子亦以設色為請,多買胭支,大風堂亦不能免邪,笑從之,宜以自嘲也 。古人稱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難,此紙頗能水墨相發,惜風樊滲漏,未知於筆法有當否,戊戌七月大千居士爰。陸東先生過我爰(略?)檢此奉呈求正 大千弟張爰。」本幅章法母題略似王蒙《夏日隱居圖》而左右反。張大千曾評《夏日隱居》曰:「此圖全師巨然,蒼蒼莽莽。當與青卞隱居,林泉清集同珍也。」張大千此幅,以「巨然」型式的主峰造形及弧度平順的長披麻皴線等特徵,刻意保留得非常清晰。主峰山頭左側及中景出現的團塊造型,較強調方硬的骨力及平行的分割排列,頗與傳為董源的《江隄晚景》近似。水墨《夏山隱居》及青綠《江隄晚景》兩圖,均曾為張大千收藏,並均為大千一臨再臨。張大千對其中風格特徵十分熟悉。如今綜合兩畫,變做「溪山閒棹」,一時之間,竟難以決定淺絳或設色。畫題中「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之句,特別舉出「水法」與「筆墨」並重,且說明與紙礬的關係,是以往畫論中少見的見解。李燦霖特別強調這則畫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件《溪山閒棹》為民國75年總統府撥交吳頌堯遺存文物本館典藏。《渡海三家收藏展》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法號大千,別署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大風起兮,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