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仿宋高宗書女誡馬遠補圖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仿宋高宗書女誡馬遠補圖》(館藏編號75-03972)此作為絹本水墨設色,作者以圖解的形式分9段表現唐代鄧氏《女孝經》後九章的內容,依次為:十、紀德行章第十,十一、五行章第十一,十二、廣要道章第十二,十三、廣守信章第十三,十四、廣揚名章第十四,十五、諫諍章第十五,十六、胎教章第十六,十七、母儀章第十七,十八、舉惡章第十八。 每段圖後均有墨題《女孝經》原文與之對應。圖中人物的衣紋為纖細線描,線條勻細,富有彈性,在準確地勾畫出人物的行為動態的同時,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練並具輕重急緩的節奏美。樹葉、花卉、點景皆為筆法工整的雙勾填色,枝葉相互疊加,既有層次感又不失之於瑣碎,顯示出作者細緻的觀察能力與寫實功力。 畫面以深棕色為主調,配以白、墨綠、青灰等冷色調,使得畫面於高古典雅中見清新活潑,於深沉凝重的氛圍中具浪漫的人間風情。中國人物畫的創作目的之一是強調繪畫的政治教化功能。卷末有徴明題記「宋人嘗取古女誡女訓圖,其事傳於世,惟新紙之筆為世所珍重,曾從□□樊駙馬所獲一卷,吾獲沈石田先生亦收一卷,皆稱佳品相傳以為馬遠所畫,高宗所書凡九□曲畫女婦閑雅端莊之態,高宮闈田野□製,自剩筆意超絕,□□以為世寶也,辛亥歲偶得展閱因題,徵明」;其二程涓正源題記「右女孝經圖圖片九書如織紋,待詔有跋謂畫出馬遠書出高宗南渡後,馬遠以四大家登祇奉,而高宗人主之名能書者,良可寶也。余獨怪高宗時北望闕廷,無淚可揮,獨不思□曰水足抱冰,握火以急救乎,此其孝安在而沾,又然求之宮闈女子間也,馬遠雖著秋聲而畫家,以殘山剩水目之,豈亦以其處,小朝廷偏安之地,不復覩中原廣大,即是接展玩間可資談助者也,世卷舊為黃少岩先生得之,浙中先生沒而其子仁甫攜從友人丁南羽鑑定,余乃為識之若此,仁甫寶此時時如美墻之見焉,其用孝亦雅且篤矣。萬曆丁亥春正月榖日,程涓正源書」。本件《仿宋高宗書女誡馬遠補圖》為民國75年總統府撥交吳頌堯遺存文物本館典藏。 現存最早的以畫卷形式宣傳女德、女誡教義的作品當屬東晉顧愷之(傳)創作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 《女孝經》作為繪畫的表現題材,早在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執政時期,就被畫家石恪精心創作。 據宋代內院奉敕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當時,石恪依據《女孝經》內容僅繪製了8幅圖,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於世。 此幅由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女孝經圖》,便成為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明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