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絃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三絃》(館藏編號38537),應為「三弦」。本件三弦的上端為龍首狀,下開弦槽及弦軸孔,左邊裝2弦軸,右邊裝1弦軸;琴頸上接琴頭,下接琴身,琴頸上端為山口,琴頸為無品指板,指板與皮膜在同一水平面,琴頸下端一段向背彎曲以連接琴身。琴身(又稱琴鼓),略呈方形,以原木鑿空,以木片膠合成木框,兩面蒙以蛇皮。琴身上有琴馬將三弦的震動傳送到琴身,琴身下方有弦軸,用以固定琴弦,並以斷弦綁繫撥奏用的撥片。 本件係1981年受贈之三弦。三弦為中國彈撥樂器。張3根弦,故名「三弦」又稱「弦子」。或為秦朝樂器「弦鞀」所演變而成。三弦在崑曲、淮海戲、大弦子戲等戲曲與單弦、大鼓、三弦書等曲藝中為主奏樂器,亦用於京劇的「三大件」、江南絲竹的「八大件」、廣東音樂的「五架頭」。由於三弦音色,鏗鏘有力,擅演繹有強烈地方風格和富戲劇性的旋律,適合在熱烈歡樂的氣氛中擔當伴奏角色,因而在民族樂團中具重要的地位。流行於中國北方的三弦稱為大三弦、大鼓三弦、京三弦,一般為122公分,流行於中國南方的三弦稱為小三弦、曲弦、南三弦、南弦子,大多長95公分。三弦側抱於懷中演奏,琴身放在右大腿外側,左手持琴頸,琴身呈45度。小三弦通常使用撥片撥奏,大三弦戴假指甲彈奏。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