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青銅錯幾何暗紋劍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錯幾何暗紋劍》(館藏編號98-00010),春秋晚期銅劍,劍身上有錯幾何暗紋裝飾,靠近劍柄處鑲有綠松石,持把部分有兩處環形突起,把手底部呈圓碟狀。《考工記》記載有青銅劍的銅與錫成分。青銅劍大都是含錫較高的青銅做刃,用含錫較低的青銅做劍脊,以制刃堅硬,脊柔韌的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劍之形制,依《鹽鐵論》及《考工記桃氏為劍疏》二書所載溯源,可上推至石器時代之玉石短劍,商、周時期則為青銅短劍。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隨技術進步不斷加長。初起劍長只有20-30公分;至春秋戰國,長度普遍達到50-60公分左右;秦代鑄劍技藝更進一步超過了80公分,最長者逾90公分。然而因為青銅無法支撐過長之劍身,西漢以後被鐵製長劍取代。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春秋晚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