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銀蹔花鳥紋淨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銀蹔花鳥紋淨瓶》(館藏編號88-00023),長頸淨瓶,瓶身為花草藤蔓紋,點綴各類鳥數隻與虎,滿地魚子紋為底,帶有蓋。外觀氧化嚴重,有多處黑色銹蝕現象。主體紋飾受西方薩珊金銀器紋飾影響以動物紋為中心,其邊飾以藤蔓紋作區隔。工藝上,主要採用錘揲、鏨刻,都採用不同尺寸與形狀的鏨刀完成。淨瓶(梵名kalasa)為「頭陀十八物」之一,是佛教僧侶於苦修生活中隨身攜帶的日常用品,常以陶或金屬製造,用於裝水飲用、洗滌等,後來僧侶修行方式隨時代變化,也做為儀式性道具使用。其長頸圓腹造型便於旅行中取水、保存。 銀器的使用在中國可追溯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至唐代,銀器的應用範圍廣泛日用器皿、裝飾品及宗教用器等多方面,工藝技術也更加複雜、精細,包含如:澆鑄、鉚、鍍、鏨刻、鏤空等等。唐代風格明顯受到薩珊銀器工藝的影響,其裝飾細膩華美的風格與異域風情,標誌著絲綢之路串起的東西文化交融之美。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唐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