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掐絲琺瑯小罐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掐絲琺瑯小罐》(館藏編號08459),為清代金屬胎掐絲琺瑯容器,以藍色琺瑯釉為地,全器飾以掐絲琺瑯纏枝番蓮紋。此一小罐造型為侈口,頸部內縮,鼓腹,向下收歛,頸部下方飾有一圈如意紋圖案,具有吉祥寓意。 琺瑯工藝是金屬工藝與玻璃工藝的複合體,自南宋晚期由西方傳入華夏,開展中西文化交流新頁,於明清時期達到高峰,發展迄今已有近800年歷史。琺瑯工藝係在器物胎表塗覆琺瑯釉藥經鍛燒而製成,向以色鮮妍麗,光彩耀目,並兼具固久耐蝕等實用特質著稱,不但作為日常生活器用,亦常作為廳堂擺設或饋贈珍物。其中「掐絲琺瑯」係先以銅絲盤出花紋,將之黏固在胎器上,然後填施各色琺瑯釉料,而後入窯烘燒。掐絲琺瑯器製作過程,大致可分為:鑄胎、盤絲、上釉、燒製、打磨、鍍金等程序,始能製成一件工序繁複且光彩奪目的掐絲琺瑯器。本件琺瑯器為掐絲琺瑯類型。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清康熙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