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駝舞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漢代畫像磚駝舞拓本》(館藏編號78-00038),此拓本為拓印漢代畫像磚表面的圖像。圖中之駱駝,身上有鞍,背上兩峰之間樹一建鼓,鼓上用五彩鳥羽裝飾,稱為「羽葆鼓」。兩側各有一人,身著長袖服,翩翩起舞,似為官吏出行時儀仗隊之一部份。橐是口袋,駝為負荷,早時駱駝因能負囊橐遠行,所以叫「橐駝」。殷周時代,橐駝已經成為西北周邊民族,與中原人交換的主要牲畜之一。戰國時代駱駝已經在中原與北方草原交界的燕代之地養殖。《戰國策‧蘇秦說楚威王》記載:「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指中原以北燕、趙都曾餋養過駱駝。漢初政府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中原北部漢民與遊牧民族,都以駱駝作為軍用和民用交通工具。長沙楊家山西漢墓出土漆器上有描畫的駱駝圖。甘肅嘉峪關黑山石刻畫像中,刻畫了駱駝和放牧人群等形象。山東兩城山浮雕有駱駝。四川發現的「駝舞」磚,為研究漢代西北與四川的往來,提供了實物的資料。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