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甲骨文拓片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甲骨文拓片》(館藏編號35565)此件甲骨文拓片為獸骨,左邊為原拓片,右邊為相對照釋文。釋文記載共計約有55字。原件收藏於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本件《甲骨文拓片》為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於民國67年撥交本館典藏。 甲骨文是由有字龜甲或獸骨上印拓下來者,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這種甲骨的物體一般體積較小,在傳拓時需要很小心,講究紙張、用墨及拓法,一般採用「輕拓法」、「擦拓法」或「蟬翅拓」等方法,既要保護文物不受損壞,又要將甲骨文的字拓得清晰可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