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雙闕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雙闕》(館藏編號07847),原畫像磚為四川成都出土漢畫像磚拓本。上繪相互銜尾的雙龍,中排六個雙鉤雲紋排列,下繪一持仗老嫗立於雙闕中,闕兩旁各植一株樹。此幅較無透視遠近的概念,僅為一平面的表達。漢代的建築物前,常建有左右對稱的一對建築物稱為闕。闕也是一種標誌,既表示該建築物主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物,又是地域界限的標誌;故有人又將闕稱為「觀」。大多數的闕是磚木結構。根據晉人崔豹《古今注》所說,闕上裝飾著彩色的圖畫,畫有雲氣紋、各種神靈和珍禽異獸。還有許多闕是用修整過的大石塊壘砌起來的;保留至今的漢闕多為這類石闕。闕由闕基、闕身和屋頂三個部分組成。畫像石上刻畫闕的圖像甚多,形態各異。從闕的外觀上約可分為單體闕和雙體闕。所謂雙體闕,是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的兩個相連的闕組成。其中大而高的稱為「正闕」或「主闕」,其位置都在靠近通道的內側;小而矮的稱為「副闕」或「子闕」,正、副闕有各自的屋頂。此件《雙闕》為張群先生1963年間捐贈本館典藏。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