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越窯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瓶龍泉》(館藏編號76-00290),青瓷瓶,呈長頸、口略敞、豐肩、斂足,頸肩連接處貼有兩耳,瓶身刻飾複層蓮瓣紋,通體施青釉,細緻,惟色澤不勻稱,釉色未施至底部。 青釉,是最早的顏色釉,至漢代漸趨成熟,宋代攀到頂峰,以鐵作為主要看色元素,用氧化鈣作為主要助熔劑,釉中含有2%左右的鐵,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焰)焙燒,便呈現出青色,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緻、細膩。其顏色並不是純粹的青色,有天青、月白、粉靑、梅子青等,其中以粉靑和梅子青品種最為珍貴。宋代以青瓷為主流,白瓷、黑瓷亦盛,宋、唐青瓷幾乎以南方「越窯」為代名詞,越窯器型溫潤、典雅,釉色極為美麗,吳越(五代)燒窯技術達到高水準,並向朝廷進貢,至宋代停止進貢、產量減少、品質逐漸走弱,至北宋末廢窯停燒,由「龍泉窯」青瓷起而代之。 《青釉刻花蓮瓣紋蓋瓶龍泉》為宋代越窯作品,生活用器,以輪製法、手捏或模型製作,高溫(1250°以上)燒製,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於1987年購藏。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