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釉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釉壺邢窯 》(館藏編號76-00288),白釉瓷器,壺體做圓形,壺口外翻,肩部有一小流,通體施白釉,圈足沿邊及底部未施釉,略有缺損。 唐代有七大瓷窯,壽州窯、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洪州窯和邢州窯。其中僅邢州窯產白瓷,其餘六大名窯皆產青瓷。邢窯的白瓷和越窯的青瓷是當時瓷製品最高水準的代表,並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茶聖陸羽也曾在《茶經》中將兩者進行對比,稱「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古代白瓷的製作,是將含鐵量極低的胎土與釉料施於潔白坯體上,入窯高溫燒製,透明釉色因潔白胎骨映襯而顯為白色光潤,因配製釉料和燒工藝上的差別有粉白、象牙 白、青白、黃白、牙黃、雪白等多種色調。白釉瓷器製作技術複雜,晚於青釉至隋代始出現。 《白釉壺邢窯》為唐代作品,高溫(1250°以上)燒製,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於1987年購入典藏。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唐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