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瓜稜紅釉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瓜稜紅形釉瓶》(館藏編號27405),呈長頸,鼓腹,圈足。肩上設裝飾貼花紋一環,通身施凹稜紋,施以紅釉,施釉薄,清代器物瓜形的造型處呈脫釉現象。瓜形器因為具有「瓜瓞延綿」、「多產多子」的象徵寓意而受到青睞。紅釉有多種,比如礬紅、胭脂水、胭脂水、珊瑚紅等,紅釉瓷器色澤鮮艷,外表光滑明亮。紅釉瓷器之所以呈色為紅色,是因釉料內加入銅、鐵、金等金屬元素,釉色便會表現為不同程度、風貌、深淺的紅。北宋晚期,成功燒制出紫紅色斑點,即是聞名天下的「鈞窯」。以銅為色料以還原氣氛之下燒窯時,銅元素在高溫下呈現紅色,難度高,成功率不多,條件十分嚴格。元代景德鎮始燒釉裡紅瓷器時發色偏黑,模糊不清。至明、清代能燒出呈色純紅的美麗紅彩瓷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清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