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青花小碟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青花小碟》(館藏編號07116),碟口折沿,圈足,通體施釉,器底有土疤痕跡,可能是窯砂在燒製時所沾黏。沿著圈足上方與碟口外側折沿繪單圈紋,碟口內緣會以交叉線紋與十字紋組成的帶狀飾紋,此種口沿裝飾常見於日本瓷器,帶狀飾紋有幾處因為縮釉而導致露胎的現象。碟底繪有單圈紋,圈內簡筆繪有風景,景中有樓閣、林木與行船。 青花瓷的製作是在白色瓷坯上,以調好的青釉釉料描繪紋飾之後,塗上一層透明釉,入窯以1250℃以上的高溫一次燒成。青花瓷的藍白配色,乃受到西南亞地區文化的影響而融入中國瓷器的製作中,並進一步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亦為常民的生活用品。 《青花小碟》於1961年納入史博館館藏,原為1959年因為國軍在金門進行各項戰備建設時而發現出土,後由金門縣政府撥交本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明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