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玉璧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玉璧》(館藏編號92-00050),青玉質,器面嚴重風化,局部有隱起淺浮雕穀紋,璧緣及孔緣留廓,受石灰沁。本件為民國92年間購藏。 穀紋,是以剔地淺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許多突起的弧形圓點,這些圓粒排列有序,經拋光後閃閃發亮,十分悅目。《周禮》中曾有「穀圭」和「穀璧」的記載,自宋代以來,一些古玉家將穀紋理解成穀穗的形象,而且還牽強附會地在圭和璧上刻劃出穀穗紋飾。實際上,在戰國至漢代時期,玉器上根本不會出現這種寫實性圖案,穀紋的名稱是由於它淺浮雕的半圓形凸起似穀粒而得來的。 璧,據古文獻《周禮》記載,用於祭把的六種玉器,或稱六瑞玉之一,圓形扁平,中有圓孔的玉器,「以蒼璧禮天。」有三種類型:璧、環、瑗。按《爾雅》的解釋:「肉(玉體部分)倍好(圓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肉、好的倍,一是指肉、好的半徑還是直徑的長度,有爭議,但以古玉璧的實物來看,肉、好並無精確的比例。我們一般稱小孔者爲璧,大孔者爲環。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西漢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