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扳指》(館藏編號71-01166),白玉質,微帶沁色,器面線刻旋渦紋及文字紋等,器沿上下各有一圈紋。應為民國仿古玉器。 「扳指」起源於「韘」,漢代許慎《說文·韋部》中說:「韘,射決也,所以抅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從字義看,「扳」亦有向某一方向拉、挽回之意,「指」則是手指。是故,扳指最早是一種輔助射箭的實用器,戴於勾弦的手指,器面常有溝槽或侈出的小鉤,用以扣住弓弦,防止擦傷手指,後方多見兩個並列的小孔用以穿繩,繫於手腕,防止脫落遺失。後來逐步演變為單純的筒箍形物件,且以金、玉、象牙等珍貴材料製成,成為繫於姆指的裝飾物,除附庸風雅,也用以象徵權貴、彰顯身分。 該器物為楊達志先生於1980年代私人收藏捐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