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玉敦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敦》(館藏編號71-00724),器為和闐白玉,仿青銅敦耳刻飾圓雕螭龍首及幾何方柱,直口,腹下部內收,橢圓圈足,光澤細潤。 敦原是中國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在春秋時期,後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敦主要用來盛放飯食。從器形分析是由鼎和簋形制結合發展而來的。基本形制有兩種:一種是上下對稱,器身、器蓋均為半球體,各有相同的兩耳三足、少量未圈足,器蓋相合成為一個球體或橢圓球體。另一種是器身與器蓋不完全對稱或完全不對稱。敦出現在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比較流行,隨後就消失了。 本件為民國文物,由楊達志先生捐贈。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