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玉雙魚飾件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雙魚飾件》(館藏編號71-00361)。入藏年代1982年。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雙魚飾件為白玉質,質地溫潤光潔。利用鏤空透雕技法,刻「吉慶(磬)有餘(魚)」寓意圖案,雙魚之上刻雲紋和波浪紋。佩有可活動的活環設計,整件一體成形,為連環形制,工藝技巧較難。 中國古代魚形玉器最早發現於新石器時期,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時期和西遼河上游流域的紅山文化只有少量發現,樸實簡練、誇張抽象地模仿魚的自然形態。商代到秦代相繼有魚形玉的出現,形態各異,紋飾繁簡不一,尤以戰國時期玉魚紋飾最為精美。漢代至唐代是中國古代魚形玉器製作的低潮期。唐代以後,吉祥寓意的玉雕佩飾開始陸續出現,魚形紋樣成了玉雕佩飾中常見的題材。宋元時期的魚形玉佩出土較多,傳世品為數也多。元明清三代的魚形玉佩繼續豐富和發展了魚形圖案紋樣,出現了魚與荷花、魚與磬組合成的圖案,寓意「連年有餘」、「吉慶有餘」。而雙魚玉佩是在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現的,玉佩為白玉圓雕,雙魚嘴部穿孔用金鍊繫佩。遼代玉魚常以左右對稱的雙魚造型出現,雙魚又是佛教八吉祥之一,反映出佛教藝術對遼代玉器的影響。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