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麻玉獸面紋珌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麻玉獸面紋珌》(館藏編號71-00346)。入藏年代1982年。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獸面紋珌為麻玉質,全器玉質雜若芝麻。珌是刀鞘下端的裝飾,此器中間凸起,兩側漸薄,截面為橢圓形,邊角略有缺殘,上刻獸面。 《詩經•小雅》:「瞻彼洛矣,維水泱泱。君子至止,鞸琫有珌。」《註》:「佩刀之飾,上曰琫,下曰珌。」琫,刀鞘上端的裝飾。珌:刀鞘下端的裝飾。《說文》:「佩刀下飾,天子以玉。」 古代鑲嵌在劍上的裝飾玉器為玉劍飾。玉劍飾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時期,經春秋到戰國晚期開始流行起來,並逐漸形成了組合成套的玉劍飾,包括玉劍首、玉劍格(琫)、玉劍璏(璲)和玉劍珌。至西漢時期,玉劍飾使用更加廣泛,成了貴族佩劍上的重要裝飾,也成為當時社會身分的一種象徵。 劍珌是安裝在劍鞘最下端的玉製品,流行於戰國秦漢時期。玉劍珌形狀大多為梯形,下端略寬,中間凸起,兩側漸薄,截面為橢圓形。在窄端貫有三孔,中間一孔大,兩側各有一斜鑽孔相通,用以與劍相連接。戰國劍珌直身、體圓、較厚,早期光素無紋。戰國晚期,出現了琢有獸面紋和卷雲紋的劍珌。漢代劍珌器形呈不規則狀。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