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玉透雕雙龍蝠磬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透雕雙龍蝠磬》(館藏編號71-00345)。入藏年代1982年。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透雕雙龍蝠磬為白玉質,形狀呈「︿」形。下端正中央雕蝙蝠一隻,由下而上磬體陰刻螺旋紋、雲紋、山紋,上端左右兩翼鏤雕一對相望之S型游龍。左右邊緣仿古作沁,整體造型富仿古逸趣。 磬是中國古代一種石製打擊樂器和禮器。《辭源》:「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甲骨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製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製而趨向多種材質。據說「磬」起源於中國古代,在虞舜時期即為很重要的樂器;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把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字,也像注音符號的「ㄟ」字。造「磬」的方法,在《周禮•考工記》中曾有敘述。「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諸多類型。每一種磬,大致都是用1枚到16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它是由於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根據《文獻通考》考證:到了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又到了陳代才有銅造的「磬」。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