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玉琮形勒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琮形勒》(館藏編號71-00336)。入藏年代1982年12月1日。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琮形勒為白玉質,內含雜質。乃仿古器造形,作玉琮形,長方形柱體,上下等寬,四角飾複合凸弦紋,四面正中各琢刻有豎向的凹槽一道,同時又在豎槽兩側凸面上刻出等距的橫向凹槽,把琮身分成2節。琮身上下端(射面)作圓形,中心對鑽有圓孔,即所謂「內圓外方」,可繫組,為佩飾組件,亦可單件佩戴。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依古籍記載,琮的用途有三:禮器、瑞玉、喪葬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依五行而言,中央屬土,土色黃,所以祭地使用黃色的玉器。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大致在商周之時傳入黃河流域,其後歷代各地均偶有發現。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