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琥珀白玉瑪瑙朝珠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琥珀白玉瑪瑙朝珠》(館藏編號71-00295)。入藏年代1982年。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琥珀白玉瑪瑙朝珠以白玉珠分隔琥珀珠為四段,背雲及紀念均為白玉吉祥瑞獸以組縧繫結而成。朝珠為清代官服佩飾,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官員始可佩戴,並可作為皇帝賞賜之物。皇帝根據不同場合佩戴朝珠: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蠟朝珠,祭日戴紅珊瑚朝珠,祭月戴綠松石朝珠,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本件朝珠為琥珀珠,研析為清代皇帝祭地時所戴。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每串珠數嚴格規定為108顆,每隔27顆加入1顆「佛頭」以間隔。「佛頭」共4顆,色澤和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將108顆朝珠四分也稱「分珠」,據說是寓意四季。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上,連綴一塔形「佛頭塔」,其頂端用闊絲帶繫綴有一塊寶石大墜子,大墜上端還垂有一塊寶石,稱為「背雲」。 葫蘆狀佛頭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珠串的末端各有裹著寶石的小墜角,稱為「紀念」。清代朝珠多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間珍物琢製,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絛為飾,由項上垂掛於胸前。朝珠的材質珍稀高貴,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態出現,著意顯現其材質與氣質。清代朝珠的絛用絲線編織,顏色等級分明:明黃色絛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