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璜》(館藏編號71-00287)。入藏年代1982年。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璜為白玉質,器面作仿古風化斑漬,左右兩端各有一機器鑽孔圓眼,表面陰刻迴旋雷紋、雲紋、弧形紋等飾樣。紋飾設計與工藝手法略顯粗糙,研析為近代仿古所製。 玉璜是一種弧形片狀玉器,多見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漢代,通常作為祭祀、朝聘和喪禮之用。《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六器即六瑞。 《周禮》及《說文》中稱「半璧曰璜」。實際上各時代的玉璜除具有圓弧形特徵外,其形制的變化非常大,只有少數是規整的半璧形,有些璜根本無法合對成璧。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玉璜常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彎弧的內端常有飾孔飾雕,多發現於墓主人的頸下或胸腹部,可能用於佩戴,並往往是組玉佩飾的佩件,故有「佩璜」之稱。玉璜早出現在距今7千年前新石器早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距今4、5千年前良渚文化中的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戴上玉璜與玉管、玉珠組合成的精美掛飾,顯示其神祕的身分,每一個玉璜上皆刻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圖象。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