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水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山水》(館藏編號75-00096),縱60公分,橫120公分。此件姜一涵彩墨作品,作於1986年,1986年入藏,為本館徵集作品。此幅分前景、中景、遠景三個結構體,融合為崇山峻嶺之景象。前景山石迭起,有蕭瑟意;中景棧道、林木、屋舍與飛鳥,諭示應有人煙坐落,山頭積雪可知氣候冷峻;遠景壁仞山禿,重重山外有崇山。畫面左上方題款:「崇山峻嶺。民國七十五年雪橋姜一涵。」可知作於1986年。款前鈐印篆體陽刻「赤子心」,款後鈐印篆體陰刻「姜一涵」,畫面右下角鈐印篆體陽刻「長青藤書屋」。整幅作品以藍色冷調為主體,濃淡疏密層疊,營造出空間的深度,與畫題相應,然冷峻卻不荒涼,蒼茫中亦展現無限生命力。 姜一涵(1926-2018),字逸中,號雪橋,生於山東昌邑。畢業於臺灣師大中文系,從牟宗三大師修哲學,開啟思想之門;後入中國文化大學藝研所碩士班並留校擔任講師兼修博士學位。其書畫自石濤、八大入。1954年入黃君璧白雲堂習山水,奠定傳統繪畫基礎;1958年從吳詠香、陳雋甫鷗波館學人物、花鳥;1970年負笈美國,先後任堪薩斯大學美術史系、普林斯頓大學美術考古系研究員共10年。1973年投入西方繪畫、雕塑、建築之研究,故其書畫作品,兼容中西建築、雕塑、樂舞,植於傳統文人精神,用色、結構、造型皆跳脫傳統,視覺形象多元,特長於時空之表現,作品特富哲思和文化內涵。1979年回國後先後任文化大學美術系所教授兼系所主任、香港珠海書院客座教授、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金門大學榮譽教授、山東大學客座教授、教育部美育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早年投身中西藝術研究與教學工作,卓然有成;退休後,更全心致力於書畫創作,並陸續在各地舉辦展覽。其創作奠基於深厚學養之上,風格貫穿中西,並富新意;作品反映出豐富的人生境界,透露其獨特靈魂與生命活力。2003年大病康癒後以「青山」為筆名,追求生命的野性本真,挑戰過於藝文化的傳統國畫,大膽採用強烈的色彩與線條、率性的符號與形體,來追尋原始藝術般充滿生命力之精神。自70歲起鑽研書法創作,創造出獨特倚側結體,作品通篇行氣一貫,充滿反璞歸真之拙勁,為現代書法另闢蹊徑。1980年即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個展,2009年繼有「詩酒年華—姜一涵書畫展」。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作者或關係人地點/工作地點: POINT (121.540405 25.137521)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