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蔡邕畫像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季康繪《蔡邕畫像》(典藏編號74-00876),紙本水墨設色。本作品畫心中央繪一身著藍色儒家冠袍,蓄有長鬚的儒者。畫家以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儒士溫文儒雅的面容,其身後立有一小童,懷抱古琴,可見該名儒士擅於音律。畫面左上方具作者題款:「蔡邕象。癸亥秋月慈谿季康寫。」並鈐有:「季康長壽」、「寧復畫記」及「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等印。由前可知,畫中主人翁正是漢代大儒蔡邕。蔡邕博學多聞,精通音律、天文,亦擅長書法,發明「飛白書」。漢獻帝時,蔡邕官拜左中郎將,故人稱「蔡中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並親自用丹砂將經文書於石碑之上,再命工匠鐫刻,立於太學門外,便是「熹平石經」。梁武帝《書評》曰:「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1922年,中國河南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熹平石經殘石百餘塊,部份石塊現存於本館。 季康,1911年生於中國浙江省慈谿,字寧復,畫室署款「福壽康寧之齋」,以人物仕女及花鳥畫見長。1918年,季康父母雙雙過世,季康與弟弟成為孤兒。季康自小臨摹畫譜,其工筆花鳥畫受清宮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影響甚深。1947年,季康赴臺灣旅遊,因鍾情臺灣好山好水,決意定居臺灣。季氏曾任教文化大學美術系,亦曾任教育部美術教育委員,臺灣中國畫學會理事長。 本作品畫心上方另有書法家黃金陵書《蔡邕》:「蔡邕(133-192A.D.)後漢末期經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靈帝建寧年間(168-172)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少博學,通經史,天文,音律,亦工書畫。邕於書法最擅篆、隸。篆書採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創八分書。隸書結構嚴謹,點劃俯仰,體法多變,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之譽。邕又曾於洛陽鴻都門,見役人以堊帚成字,深得啓發,歸乃作「飛白」書。熹平四年,奏定六經文字,以隸書四十六碑,置於太學門外,作為當時經學教授範本。公傳世書跡,如國立歷史博物館珍藏之「熹平石經」(一名漢石經),春秋公羊傳,為碩果僅存之瓌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民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使用地點/展覽地點: POINT (121.511227 25.03145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