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帶釉豆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綠釉豆》(館藏編號h0000186)。本作品器形上盛淺盤,下接磴形足,中間以圓柱相接,形制簡樸無紋飾。陶豆此一器形出現甚早,早在新石器晚期即出現,興盛於商周時期。其器形多為淺盤狀及高圈足之組合。豆一直以來是祭祀禮器組合中的一種重要器類,用以盛裝肉食。本件陶豆,表面施罩綠釉,釉面有剝蝕痕跡,露出灰白胎體。鉛釉陶 是一種以鉛作為釉藥主要溶劑的陶器,本件器表施罩的綠釉即為鉛與氧化銅作用所形成的,經700-800℃左右的低溫燒成。一般來說,鉛釉器的特徵如下:(一)易形成流釉現象,釉面具有光澤感。(二)鉛釉釉面氧化後常呈現薄薄的銀色光澤,鑑賞家稱之為「銀釉」。本件作品釉面有剝落現象,為教育部撥交本館。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漢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