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天王神像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天王神像》(館藏編號h0000045),為唐朝陶器。《天王神像》頭略向右,頭戴鳳盔,鳳之尾及雙翼直豎,身著窄袖衣,外套緊身甲冑,甲兩肩部飾有角獸頭各一。右手插腰,左手握拳高舉,右足直立踏於牛背,左足踏於牛頭,牛伏於高臺上。面部部分,厚眉,凸目,高鼻,闊嘴,鬚左右分,面貌威武,神情奕奕。釉色呈現部分,全身塗褐色釉。甲胄及靴塗褐、綠、白三色釉,尚能按刻線塗敷。臺則塗褐、綠、白等色釉。以模型製法二次燒,即塗釉後低溫燒製而成。為明器。唐代武官和天王神像造像相似,但明顯不同的一點是武官站立於托板上,天王神像則是腳下有1至2個小鬼,小鬼通常是以羊、小牛或人(鬼)像做代表。 唐朝的大型墓道中,陪葬的神像、武人、文人、鎮墓獸等大致上是成對放置。一般而言,神像置於入口,通常會高舉一手並持有武器;被認為能保護墓主於陰間的生活、庇佑子孫於陽間。天王乃「護法」脅侍菩薩的神,亦為護佑佛法的衛士,故其面部表情呈現憤怒相,用以嚇阻邪魔干擾。 《天王神像》為1956年教育部撥交史博館代管。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其他: 盛唐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